聚焦建设、监督两大基本职能,紧盯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担当之勇、攻坚之志,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法治化营商环境基础不断巩固。搭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框架,出台《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塑营商新环境的意见》,先后配套制定全国第一部营商环境监督办法以及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暂行办法等规章政策文件338个。省社会信用条例、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年内审议立法项目,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工作简报》刊发推广。
“办事不求人”政务服务品牌加速树立。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公布“办事不求人”负面清单1082项,推出“看病不求人”等一系列举措。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全省事”APP等数字政府基础性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推出龙江特色网上政务服务,增设“企业开办一网通”“俄罗斯人办事”“政策知晓不求人”“跨省通办”等主题特色服务,截至目前,省政务服务网个人实名用户700万户,网上办、指尖办日益成为群众办事“新风尚”。
“放管服”改革逐渐深化。推动简政放权,行政权力事项由2889项压减至1025项,行政许可事项精简率24.5%。调整规范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83项,其中规范60项、取消22项、转化1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办好一件事”改革,梳理157类“办好一件事”事项。推动自贸试验区成立行政审批局,3个片区均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全省企业开办压减至2个工作日以内,10个市(地)实现1个工作日以内办结,哈尔滨新区进入“秒批时代”。推动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时限压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明显提高。
“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成效明显。针对政府失信违诺“新官不理旧账”问题,采取受理立案、约谈、移送问责等方式,深入开展“清赖行动”专项整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12282项、涉及资金143.52亿元的失信违诺事项全部整改完毕,一大批历史遗留的典型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一件沉淀长达24年的疑难问题彻底破解,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主体来黑龙江投资兴业的信心,驻黑龙江省河南商会专门在机场高速设置了公益宣传广告牌——“我为黑龙江营商环境代言,河南商会邀您投资龙江”。
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日益凸显。召开全省“对标优化”专项推进工作会议,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工作,指导各地对标对表、看清差距,以评促改、以评促优。2019年在全国率先对13个市(地)及哈尔滨新区开展大体检式试评价,2020年初,编制印发全国首部《重塑投资营商新环境·2019》白皮书,在东北地区试评价报告中,哈尔滨、大庆位列前5名,极大地带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和监测制度,全省选聘2339名特邀监督员,选设662个营商环境监测站点,透过企业群众的实际感受,感知监督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真正让企业群众成为评判主体。
“诚信龙江”建设取得实效。印发《黑龙江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若干措施》,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信用承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修复等机制。在哈尔滨新区推行“共享即惩戒”,获评首批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国首创“码上诚信”,创新信用报告应用形式,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建成运行覆盖13市(地)的全省信用平台“一张网”,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2.62亿条,归集“双公示”总量664.25万条,红黑名单信息2549万条,信用中国(黑龙江)网站总访问量1.29亿次。
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建立“专班+首席服务员+领导联系”服务保障新机制,全面实施“关键点”管控、“一企一卡一册”制度,全省共建立第一专班138个,项目专班612个,设置首席服务员1920名,为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开展“一企一卡一册”定制化服务,提供代帮办服务1521次,解决问题1212个,应用创新举措225例。